精益大本营

标题: 《从精益到总经理》--实战历程总结10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火焰之道    时间: 2016-1-11 08:51
标题: 《从精益到总经理》--实战历程总结10
从精益到总经理(10)转职之前的废话——我眼中的精益和IE
忙完这个案子,已经过去近半年了。回归到了正常的工作状态!可以好好调整一下自己。
于是,工作就回到了日常例行的工作,指导、培训别人、被别人培训、推动精益项目,还在6sigma办公室挂了个名。
不过好景不长,我就被BUhead叫过去,希望我转行作分公司的厂长,其实就是生产部经理,只是单独的财务核算,所以,厂长也只是叫法而已。
生产部经理辞职,我大概知道。只是对转行,我没有心理准备。
最后还是答应了。之所以答应,主要的原因是我觉得,不管是品质、还是IELP,都是为生产服务的,如果我做了生产管理之后,是不是更能从整体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这些知识呢?
正式基于这样的想法,我才决定转职!当然,转职是要有风险的。如果做的不好,首先对不起别人,其次对自己也是一种浪费。
答应别人的事情,总要做好!
好了,在开始新的工作之前,先讲述一下我从IE的角度对精益生产的理解,这对我的新工作很重要,当然,很多是在新工作开展之后才领悟的!抛砖引玉吧!
很多人对于IE和精益生产这二者之间的关系,比如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区别于联系,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疑惑,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也都有差异。
下面说一下这么多年来,结合IE专业、以及我接受的LP的培训和工作经历,我自己的理解!还是那句话,抛砖引玉吧!
关于IE,我之前已经讲过了,这里不再赘述,如果有疑问的,可以看我在前面的阐述。
接下来聊精益生产。精益生产是以丰田生产方式为原型的一种管理方式。所以,有人把精益生产(LP)也称之为丰田生产方式(TPS)。现在市面上讲述精益生产的书籍和资料很多。
说起精益生产,大家都会说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,“自働化”和“JIT”,以及精益生产的体系。当然提起精益生产,广为人知的是精益理念。精益生产的思想就是要杜绝一切浪费。精益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“精益思维” (Lean Thinking,这是《精益思想》这本书中的提出的,与《改变世界的机器》这本书同一作者。)。“精益思维”的核心就是以最小资源投入,包括人力、设备、资金、材料、时间和空间, 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,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。
前面在阐述一些问题的时候,我习惯用一些等式,关于精益思维,同样可以用等式描述,首先对精益思维中的一些关键词做一些做一些量化:
“最小资源投入”————————Min Input
“尽可能多的价值”———————Max Output
用一个等式描述精益思维,就是:
Max Output - Min Input = Max Profit
当产出最大化,同时投入最小化的时候,就会产生利润最大化!
各位,记住上面的话,因为,我接下来所阐述的,就是从上面的等式开始的!这也是我在《冲出重围》(快速精益之道)中用一整章内容去描述的“企业目标”。
当然了,这个还是我之前提到的目标。我们不缺目标,缺少的更多的是实现目标的方法与坚持!
我们现在从生产的角度来看精益生产,搞清楚生产,我们可以继续向外延伸。用苏轼的方法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,这也可以当成一种认知的方法。对于精益精益,我们也可以从整体上进行“横看”和“侧看”,从而全面了解精益生产。我们先横看!
一、横看“精益生产”——先看“自働化”
所谓,横看,就是不看全面,只看一个点。比如一台设备、一道工序等等。
要了解“自働化”,我的想法是先把问题简单化,从最简单的开始去探讨。然后再不断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,就可以得到很多复杂问题的解决方法。
假设某个工厂,这个工厂非常简单,只有一道工序。工序的ST1Sec/Pcs。这个工厂每天24小时生产,每天的订单是864K
首先,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工厂每小时的产能就是3600Pcs/Hour
每天24小时作业,每天的产能就是:
3600*24=864K/Day
刚好可以满足订单需求。
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如果大家是这个工厂的IE,我们要怎么改善呢?
作为IE来讲,我们关注的是ST,也就是1Sec/Pcs,我们希望能够把工序的效率提高,比如通过动作改善、治具导入及改良或者人机分析的方式,不断改善ST,如果ST能降低到0.9或者0.8Sec,工厂的效率就可以获得提升。
这是一般的IE改善思路。通过这样的改善,工厂的效率就会不断提高!这是对的!
但我们都知道,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,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异常,比如材料异常、品质异常、设备故障,人员请假、新人等等,这些都会导致工厂的效率降低。
异常的发生导致浪费,使企业实际投入的工时要大于标准标准。
异常发生之后,企业的投入不变,产出减少,单位产品的耗时增加,成本增加。
因此企业实际投入的工时包含了两部分,一部分是合理的,一部分是不合理的,就是浪费,用等式表示如下:
实际工时=标准工时+异常的损失工时
从这个等式来看,如果要减少工时,提高效率,我们可以:
1)降低标准工时,这个是每个工厂的IE都会做的事情;
2)还可以通过不断减少异常损失的方式,来不断降低异常损失工时。异常发生导致浪费,因此我们要不断消除异常,还要进行改善,避免这些异常再次发生。要不断消除浪费,降低成本!从这个角度来理解,TPMSMED等工具就是工厂所必须的。
按照这个等式,浪费就不再是定性的,而是定量的。不管什么样的浪费,只要是浪费,必然会造成投入增加。
比如:
1)材料供应不及时,会造成生产等待,投入增加,是浪费;
2)设备发生故障,造成生产暂停,投入增加,是浪费;
3)品质发生异常,生产暂停,投入增加,是浪费;
4)人员请假,产线产出减少,是浪费;
5)产线有新人,产出减少,是浪费;
6)产线转换,产出为零,是浪费;
……
从结果来看,只要企业的投入增加,超过标准用量了,那么就一定有某种浪费存在。而要减少企业的投入,就只能不断消除这些浪费。
换句话说,只要企业的浪费越来越少,实际投入也就在不断减少,接近标准用量,企业也就越来越精益了。我们的目标就非常清晰,原因很简单,精益的目标就是要让实际投入的资源不断接近标准需求的资源。
当我们的标准改善之后,精益的目标就提高了。而事实上,每个IE对于制定和改善标准,都应该是非常专业的。
相对于消除“七大浪费”,从结果判断浪费的数量,会让我们对于浪费的定义量化,而且,会清晰地知道企业目前离“零浪费”还有多远。
精益生产主张消除七大浪费,追求“零浪费”:
1)实施TPM,全员进行设备管理,彻底消除设备的故障,将设备的故障引起生产的浪费减少;
2)实施TQM,全员品质管理,彻底消除品质不良;
3)实施SMED,减少转换的浪费;
……
按照这种模式推移下去,如果我们能消除企业所有的浪费,企业就完美了。
所以,从全面性的角度讲,精益生产关注了两个方面:
1)改善标准,不断减少标准需求;
2)改善浪费,不断减少浪费,追求“零浪费”。
从这个角度,我们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精益生产会要求TPMTQM。其实,这就是我们在精益生产中的第一个支柱——自働化。
所谓的“自働化”,就是要通过及时停线的方式,来不断发现生产中的问题,并及时解决,从而避免这样的问题重复发生。从而使实际产出不断地接近标准产出。
所以,从这个角度看,设备OEE的指标要比设备的C/T指标更加全面(当然,很多公司的OEE指标在计算的时候,是有一定的水分的)。
所以,作为精益来讲,我们不仅要关注标准,还要关注浪费。所以,从这个角度来看,精益生产扩大的IE的范畴!
大家可以看到,实际上,从实际工时的构成来看,精益生产的关注比传统的IE更全面,不仅关注标准,也关注异常,所以,精益生产的“自働化”就是要使每一道工序不断地提高标准产能,并不断地使实际产能接近标准产能。(也就是极限产能)
用一个类似的等式,来对上面进行总结!
我们要提高生产效率,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用更少的时间,完成更多的订单。但这里有一个问题,多少的时间算是短的?
AT ST 0
意思是,实际生产时间(AT)要不断地变少,少到多少呢?当AT等于ST时,就已经做到了最好。如果我们通过工艺改善,我们的工艺时间就会不断降低,向零靠近!
所以,从单独的某道工序来看,改善一定包含两方面:
1)降低ST
2)降低异常损失工时;
这里,我提出一个问题,就是很多公司也在做“自働化”,如果这方面的工作执行的到位,我们就会发现,这家公司的生产过程中浪费越来越小,是不是就是浪费越来越少了?实际工时就与标准工时越来越接近了,标准工时与实际工时的比例越来越高!
说完了第一个,接下来,我们来看第二个。
二、纵看精益生产——再看“准时制”
所谓“纵看”,就是从整个链条的角度去看,忽略每一个点,而重视每个点之间的联系。
“准时制”(JITJust In Time)的影响要比前面的“自働化”更加深入人心,现在市面上比较流行的精益生产主要是“准时制”。相对而言,“自働化”反而有不断被我们淡忘的趋势。
因为相对来讲,“准时制”的工具比较单一,比较容易量化,不像“自働化”那样,比较定性,收效似乎不太显著。
接下来我们来看“准时制”。
我们把上述的案例进行扩展,实际上,很多工厂不可能只有一台设备或者一个人的。所以,我们可以看多工序的生产。
案例二:
假设某个工厂,这个工厂非常简单,有两道工序。工序一的ST1Sec/Pcs,工序二的ST2Sec/Pcs,假设这两道工序是不能合并成一条线的,每天的订单是432K
那这个工厂每小时的产能就是1800Pcs/Hour
每天24小时作业,每天的产能就是:
3600*24=432K/Day
这个时候,因为第一道工序的产出大于第二道工序的产出,就会有WIP,怎么办呢?
在精益生产中,库存是浪费。为什么呢?
我们来看一下,第一道工序的产能比第二道工序多,第一道工序多生产的部分,就是WIP,因为WIP的存在,企业的投入增加了。但是由于第二道工序的产出没有那么多,所以,企业的产出并因为第一道工序的产出增加而增加。
结论:WIP的增加,没有增加企业的产出,但是增加了企业的投入,从而侵蚀了企业的利润。因此,要不断地减少WIP,以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取料(通过KANBAN的方式)的方式,不断减少库存!
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就是:
生产量 + 库存量≧ 销售量
通过“准时制”的方式,用销量来拉动式生产,使(生产量+库存量)不断地接近销售量。
拉动式生产,做到最理想的状态就是按需生产。极限就是库存量为零,生产量等于销售量。这时,企业的资金利用率是最高的。但是不能小于的。如果小于的话,就意味着有订单完不成。
这就是精益生产的第二条支柱“准时制”,通过流动的方式来看待生产。也是精益生产为什么要强烈要求要降低库存。通过等式两边的比值,可以知道企业经营的现状。
当然了,实际生产过程中,不可能只生产一种产品,如果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,“均衡化”就提出来了。
从对象来讲,是传统的IE缺少关注的!
当然,上面的不管是横看,还是纵看,都是从一个维度来看待精益生产,实际上“准时制”和“自働化”是密不可分的。
“自働化”是准时制的一个重要支撑,如果“自働化”工作不到位,库存量需求是会增加的(因为安全库存量增加),这个我会在后面的案例中进行说明。(当然了,这也是我用一整本书《冲出重围》(快速精益之道)来讲述“自働化”的原因!)
所以,用一句话描述精益生产,就是——
通过不断地改善,不断让(生产量 + 库存量)接近销售量,并以最少的时间(实际工时不断地接近标准工时的速度)完成生产量。
这句话就可以描述精益生产的两大支柱了。
如果按照上面的理解,似乎精益生产就是最完美的。真的是这样吗?从哲学的角度讲,完美是相对的,不是绝对的!这个后面再说!
当然了,在我从事生产管理的岗位上,提高生产效率也是从“自働化”开始的。
之所以说这么多,是因为,接下来,要说到精益生产部分的工作!
好了,废话不多说了,回到工作上!
是不是如果这样,企业就可以完美了呢?我们可以向下看!

我的微信/Tel: 151 1921 3376,微信群:快速精益之道!欢迎大家交流!(本周三晚上8:00微信群进行主题为“七天极限改善”实战案例分享,欢迎参与讨论!)







欢迎光临 精益大本营 (http://leantp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