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益大本营
标题: 另类角度分析员工高离职率--都是企业的问题 [打印本页]
作者: spaceman 时间: 2015-1-16 11:38
标题: 另类角度分析员工高离职率--都是企业的问题
关于高离职率已有各种各样的分析和研究,也产生了各种思考和对策,很多措施开始好像有一点点效果,长期来看都无效,笔者另类观点就是高离职率全都是企业问题,是企业经营理念的问题,不改变经营理念,任何的措施都是徒劳,只能是隔空瘙痒。
高离职率已成为企业主管们最头痛的问题之一,尤其是岁末年初,如何提高农民工返乡之后回岗率成为老板给人力资源主管(可能还包括各部门主管)的重要任务,在愉快的春节气氛中主管们还得忧心忡忡。
高离职率成为企业的通病,而且越来越高,30%在之前的几年已经认为很高了,现在50%已经司空见怪,100%也不是那么令人震惊。
尤其是80、90后员工,说起这个话题,各企业似乎有说不完的共同话题,道不尽的苦水。于是催生出各种各样关于80、90后员工管理方法、模式的培训和咨询,对于员工的职业心态、职业教育的训练。
企业请顾问给员工讲心态,希望大家以厂为家,要干一行爱一行,爱企业,要对企业做出贡献,要有奉献精神,经常跳槽不会有好的发展……。讲着讲着,这不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吗?这不就是中国的国学吗?已是国学又火了,正好国家也在提倡,社会也在提倡------不能唯物质是从,精神文明很重要,信仰很重要。雷锋精神又复活了,连那种“警察扶老太太过马路”都能上新闻了,但还是没有用,“老爷爷摔倒在雪地里”遭遇的更多的还是冷漠。
企业也一样,给员工提出那么多的期望,对员工开展那么多的培训、教育,最后发现没有根本的改观。于是乎,企业主管、企业主们无奈了,这是一种社会现象,单个企业可能无能为力了。
最近参加一个会议,其中有朋友分享到(Shainin)解决问题的对比模式(对比一批不合格产品和一批合格产品,看看差异究竟在哪些)?,这个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来说很好用,这里不防也用Shainin 方法对比一下:
企业员工的离职率和企业股东的离职率对比一下,
股东为什么就不轻易离职呢?
听起来很可笑:
企业都是我的(股东),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我做的,我怎么会离职呢?我怎么会轻易放弃呢?
虽然说起来很可笑,但道理就在这里:
我们(企业)有多少事情是为了员工呢?
企业埋怨、抱怨员工,不理解员工,希望员工认认真真、兢兢业业工作,企业在要求员工付出,可是我们(企业)给予了什么呢?
当然,企业肯定不同意:怎么没有给予,我们给员工工作,给他们发工资、奖金,还交社保等等,怎么没有给予!
如果现在这些还能算得上给予的话,我们给予的目的是什么呢?
包括现在很多企业在推行精益生产时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制度,有建议就有奖励:
我们奖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?
员工能提更多建议?
提更多建议是为了什么呢?
为了节约更多成本。
我们有主动想给予员工一点什么吗?俗话说:有付出还会有回报,只有那种无求回报的付出才是真正的付出,有目的的付出只是一种索取。
刚刚看到制慧网“私人董事会”探讨的一个案例:解决某家企业员工高离职率问题。企业大概背景如下:
产品毛利率很高,员工成本占的比率很小。但企业和主管还是关注降低人工成本降低目标,其中一道工序依靠人工劳动很多,对员工技能要求很高,员工训练时间很长,训练成本很高(1500元),但离职率很高。因此想通过降低离职率来降低成本。
员工工资水平:公司实际成本4500元左右(800美元),员工到手收入:2000-3000元人民币。
其中提出有很多很好的建议,但是我觉得其老板或总经理的观念不转变,任何的方案只能是徒劳。(专家们也提到总经理要转变概念的问题,但主要是讲转变那种说“什么什么不可能,什么什么我们做不到或没有用“的不可能的观念),而我认为最重要的需要转变的观念是总是想着降低人工成本出发点。
2000-3000元的收入现在怎么样?可能企业又要说我们支付的是4500元,但是现在员工只关注拿到手的。废话:如果你现在也是和生产线员工一样的状态,是不是也只会关注拿到手的那一部分。很多高管都应该经历从初入职场到步步高升的阶段:在我们初入职场,在我们为生活发愁,为能喝朋友出去聚聚,为能否给女朋友买件漂亮一点的衣服,给父母像样一点的礼物的时候,我们不是只在乎拿到多少手的是多少吗?
所以这家企业最好的方案是:第一步是给员工增加收入(当然不是简单的增加,是有激励制度、能引导方向的那种),把薪酬调整到有相当的竞争力,然后逐步加入提高效率的方法和制度,最终降低成本的目标还是能实现。
而这家企业完全有能力这样做,完成有能力支付员工更高的报酬,甚至完成能承受更高的人力成本结构。但就是赚这么多钱的企业,还在想着怎么降低人工成本,怎么“利用”员工—这种逻辑,最后只能是事与愿违。
这种企业都这样,其他的企业怎么办,利润率很低的企业、那些几乎没有利润的企业,他们能有什么经营理念呢!---员工成为企业盈利的工具,彻彻底底的工具------富士康就是这种理念的杰出代表,榨干员工的每一滴汗水,还希望员工感谢他郭老板—因为他给大家提供了工作,发了工资还有加班费,甚至年底还发了奖金呢(最近富士康北京因为年终奖事件罢工)。地方政府肯定是感谢他的,因为提供了可观的税收和GDP,所以政府会为他卖命,而员工却跳楼了。
富士康只是这种理念表现的很突出、很露骨的,实际上很多企业都只是把员工当工具,希望他们能“召之即来、呼之则去”,或者那点没有订单或者订单少了,有些员工能自愿不要工资是再好不过了,这样企业就不用解聘他们。
前两年评估一家重庆的企业,其需求波动比较大,为了降低成本,企业采取的做法是需求少了马上裁员,需求上来了就急急忙忙招人,其员工数量庞大,其人力成本占比很大。
评估后我给他们启动精益生产项目提了两个前提条件:
1、稳健的人力资源政策,这是提高效率的前提条件。
2、控制扩展的速度。因为其现在规模已经很大,而且根本么有再扩张的能力和基础。
企业肯定不会采纳我的建议,因为很多企业不是特别关注实际经营利润和长久利润,而是关注规模,规模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多利益:资源、资金和政治资本。(不少企业是这种类型,所以说懂政治的企业家才是最赚钱的企业家)。
劳务工制度的普及和迅速推广也是基于这种理念不断发展壮大的,企业对于劳务工人不用承担责任、不用担风险,如果能有一个或几个好的中介合作机构,那就实现了“召之即来、呼之则去”的目标了。
企业一方面如此对待员工,另一方面却对员工提出了诸多的要求,很高的期望,然后就是大大的失望。然后开始抱怨员工心态、抱怨员工素质、抱怨社会机制,而羡慕日本企业员工的忠诚,羡慕那些最佳雇主企业员工的高素质、负责任的工作态度。
一部分企业在加大企业劳务工比率,恨不得所有员工都变成劳务工,而一部分优秀企业在开始收缩劳务工、把劳务工转为正式工,消除劳务工,只有那些很短期的临时工作雇佣临时工,而且也给优秀的临时工提供更多转正的机会。
工资在上涨,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,十八大党国提出十年居民收入倍增计划,我们是被动应对还是主动出击,是把提高员工收入、改善员工生活纳入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还是按要求、被迫的、不得不、增加员工工资?
在普遍的高离职率沙漠中,我们还是能看到低离职甚至没有离职的一些绿洲,企业在羡慕别人、学习别人好的做法时更应该学习其背后的经营理念。
“打造百年企业、追求基业长青”今年来也成了企业界的时髦,但我们看到的那些真正的百年企业(很多家族企业)都是把提供员工优质生活、发展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使命之一,把员工当成伙伴,甚至是家人。(这一点和最近沸沸扬扬的雷士照明的吴长江和阎炎之争就很有意思:员工和供应商、代理商都能力挺吴长江,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义气的一面用到企业经营中:把员工、高管、供应商、经销商都当成家人、当成兄弟,与阎炎代表的唯利是图的资本形成鲜明对比。
最近访问苏州的施恩禧电气(美资),正好100年),在美国的正式员工全部有股份,前几年接触的欧文斯科宁也是所有的正式员工都有股份,人家才是真正的全民所有。松江一家瑞士投资在松江的制造业,多年来企业没有人离职,据了解其中有一项政策就是:比如一线员工考上大专或更高学历就读,学费全部由公司支付,这项在很多企业只有高管能享受的福利,对于这家企业来说是所有员工都平等享受。
改变对待员工的态度,把员工利益纳入企业经营的核心目标才是员工稳定、高效、发展的长久之计,因此转变经营理念才是根本。即使做不到这一点,主动规划员工收入增长、员工成长计划(这里的员工重点指生产一线员工)才是降低离职率的根本解决方案,如果是被动的长了(工资)员工也不会领情。而80后90后的最大区别,就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更高,他们对这方面诉求更明确、更强烈。
“有付出才会有回报“----而且是那种真正的付出,不是那种为了某种目的的索取。这些国学理念除了给员工讲之外更重要的给企业讲、给企业老板讲,而且要讲透,让企业主领悟。
欢迎光临 精益大本营 (http://leantps.com/) |
Powered by Discuz! X3.4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