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益大本营

标题: 【QCC系列文章6】团结圈活动再进化-从A到A+的e-QCC [打印本页]

作者: spaceman    时间: 2014-3-4 20:49
标题: 【QCC系列文章6】团结圈活动再进化-从A到A+的e-QCC
团结圈活动再进化-从A到A+的e-QCC

日本在品管大师石川馨博士于1962年开始倡导推广QCC活动,至今已迈向第45个年头。这个活动不仅日本企业导入,并扩展到世界各地,一直是企业基层质量改善的重要活动之一。台湾在1967年引进QCC活动,迄今也有40年的历史。
QCC活动进化的必要性
达近半世纪的改善活动,似乎有江河日下之叹。在1990年代,日本因泡沫经济影响,产业界长期处于不景气,QCC活动热潮也随之低迷,探析QCC活动

日益低迷的原因,可归纳成以下三个主要原因。


一、企业人员雇用的多样化,加上频繁的人事异动,更须面对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急速缩短等压力,使得活动经常无法长期持续下去。


二、以长期观点而言,QCC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质量提升活动,惟经营者重视短期性的经营成果,关心度日渐降低。甚而,在活动时,只追求速度与确切的成果。


三、QCC活动仍是以制造部门为主的质量改善活动,难以在其他部门有效展开,不易成为全公司的推动。
上述种种原因,促使日本QCC推动组织—日科技连(JUSE)及其学、业界开始探讨及反省。甚至随着产业环境的需求变化,提出QCC活动的变革,这即是所谓「e-QCC」出现及行动展开的契机,「e-QCC」的e是进化(evolution)的意思,彰显QCC活动的进化发展及新生。


e-QCC的提出,反映出QCC活动思维模式的改变,其三大变革方向为:
一、必须确实提高能力,累积经验技术,并能加以运用。即是提高「个人」价值,分享改善活动的绩效。
二、必须追求比过去更确实的成果。即是业务一体的活动中,追求自我实现的活动。
三、必须推动跨部门活动。即是不拘泥于形式,跨部门运作的活动
e
-QCC主要活动型态及推动重点


e-QCC主要是团队改善活动,加以扩展至各部门,甚至是各职场,为其主要活动目标。如何善用各职场所具有的特色,活化原有的QCC活动是基本思考。由于产业不同、部门特性不同,在思考e-QCC时,我们应掌握QCC活动在不同部门所遭遇的窘境,并必须依其部门特性加以修正;此外,e-QCC活动在推动时,更应该掌握以下10项要点,在此列举制造部门与服务部门为例,分述说明之。


一、经营层的支持与企业经营信息共享:
e-QCC最重要的成功关键因素,即为经营层的支持。对制造部门来说,重点在于管理者能积极的促进活动进行,达成活动目标;对于经营状况,要透过适当的管道(内部刊物或倡导)给予说明,并且利用各种机会到现场,直接了解活动的情形。对服务部门而言,应该明确提出顾客满意的经营方针,促使每位员工为提升顾客满意度而努力,并组织以提升满意度及服务经验为目标的「小组活动」,管理者除了定期查核与掌握顾客满意度水平,更要关心小组活动的情形。易言之,以往QCC活动大抵是基层员工的活动,未必直接与企业经营具攸关性,而将经营信息揭露及提高管理者的参与,将有助于活动与企业营运更具关联发展。


二、课题或主题的有效选择
QCC活动主题,即是企业经营或管理上之重要课题。管理者将经营层所设定的方针目标,展开到自己所处的职场中,并成为活动主题。绝非只是单纯传达,必须说明公司现在所处的环境或竞争的状况,或是今后的目标及营运方向等,以提高小组成员的共识。说明时,可多加利用图表等容易理解的数据形式,换言之,为了加深大家对重要主题的共识,必须尽可能达成「可视化」。如「善用主题一览表」加以选择适合企业的活动主题,而主题应该由管理人员、推动人员及小组成员共同沟通确认,并考虑对营运方针的影响度、迫切性及难易度等因素;此外,藉由整理过去的实绩数据,再与组织目标相互对照,也可以具体地看出组织所需要解决的课题或主题。
在服务部门的重点,则在于管理者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,将影响顾客满意度与愿意接受服务之各项顾虑问题,加以整理,也可以使用「主题一览表」,考虑顾客满意的影响度、迫切度及难易度等因素,选择适合的课题。主题或课题应尽量提出成果较大、有执行价值的题目。另外,与主题相关的部门或工程人员,也必须了解所选定主题的重要性与其所设定的目标。


三、小组的形成与发展
制造部门的QCC活动成员可依所选定的主题,加以决定适合本项主题的小组成员,在实际活动时,可考虑以下各点:
(一)管理者所管理的作业人员不多时,管理者可直接担任圈长的领导角色。
(二)管理者所管理的作业人员较多时,可指派合宜人员担当活动小组圈长,管理者的角色改为指导、辅佐及支持工作。若选定的主题与特定人员工作具密切关系时,应该加入此特定人员。
(三)若主题涉及多个部门时,应由这些单位派员组成跨单位的活动小组。这种小组方式,一个人可能会同时参加数个小组活动。


对服务部门而言,可依所选定的主题,加以决定适合主题的小组成员,更可搭配以下的组圈型态:
(一)个人型:适用于每个人可以单独进行工作时。从改善活动中追求成就感及提升自我的价值。
(二)主题型:是为了达成某个目的或目标,针对主题选取不同单位的最佳成员,加以组成的团队,几乎只限于一次的活动。透过跨组织团队可以分享其它部门的信息或知识等,进一步将相关工作的流程加以简化。
(三)组织型:以同一职场中的同仁为主,由活动及讨论中发现问题,再运用相关知识或能力来改善。


四、活动的进行方式(包括圈会)
组织、管理者及成员的三位一体。为了要把具高难度的主题,让小组作为主题,以展现成果,管理者必须积极地参与指导及支持;在活动的过程中,小组要适时地向管理者报告。若活动进展困难时,除管理者要给予适当的建议及支持外,必要时,可请专家团队或前后工程人员,提供必要协助,更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。
在服务部门的活动须考虑自主性、创造性,若不便直接召开会议时,可采用其他合宜方式进行沟通(如:交接班记录表等),或由圈长进行适度的调整。


五、改善步骤进行的方式
问题解决型的QCC活动,是「改善步骤进行方法」的原型。发生问题时,仔细观察现象,收集现况资料,解析原因,并决定对策。在解析原因时,不能只考虑材料或零件等硬件面的影响,对教育训练或其他等软件面的因素,也要深入分析。
在课题达成型中, 把理想的状况和现实进行对比,即课题明确化步骤中的「明确其攻坚点」,进而以不同的构想为基础,有系统地展开可能方案讨论,并预估其效果,以选出最合适的方案。对策实施型中,须先将预计推动的对策,加以明确化外,更应将重点放在效果确认及标准化上。
不同型态的QCC活动之改善步骤,各有其不同的特征,应充份了解后,再来进行选择与活用(如图1)。在活动推动上,各组织须按照主题的内容,精确地选择改善步骤,将选择的标准明确化后,再务实的推动。
服务部门, 要重视顾客满意度, 站在顾客立场来思考。无论是产品或服务,「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顾客的满意度(CS)」。所谓顾客,是Customer(付钱买的人),也是User(实际接受服务的人),因此,不能只Product Out(供应自己认为需要而制造出来的产品卖给顾客),而是要以Market In(进入市场或顾客之中,掌握其需要,提供满足这些的产品或服务)的想法,作为活动重点。


六、运用的工具与方法
在制造部门,常用的QC手法为QC、新QC七手法、愚巧法、IE、VE 方法及创造性思考法或实验设计法及多变量分析法(回归分析)等各种方法。
在服务部门:常用的QC手法为QC、新QC七手法、实际情况调查法、事故信息搜集分析法或顾客需求、顾客满意度的调查与分析方法及标准化用的方法(流程分析,作业标准、技能评价矩阵等)或可靠度工程方法(FTA、FMEA)及愚巧法或IE及创造性思考法等。
七、教育研修的运用及提供辅导或指导
持续运用培训来提高小组成员的能力,除进行企业内外部研习外,更应该推动OJT(On the Job Training)。不过,只有研修或OJT,是无法满足活动的学习需求。例如,执行改善时,总会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或课题,遇到这种情况,管理者要请专家来支持,或积极扮演提供知识或信息的中间人,推动单位应该要不断依据职场特性,持续办理质量手法的研习,或办理参访观摩的活动。推动计划性培训研习的同时,更要进行各人员的能力评价,透过活动的参与,来提升能力。在研习的内容方面,首先以QC或TQM的内容为基本原则,并辅以改善的基本步骤。管理者必须确实关心小组活动,定期了解小组活动进展状况,并给予建议,同时对于小组活动之成果要提供正确的指导及支持。对问题具深入理解专业知识人员,可聘为小组活动顾问。


八、个人、团队的评价及运用
小组活动不单只是改善的成果而已,有关活动的过程或个人的技能也要评价,甚至应该结合人员职务异动或绩效评核。为回馈每个人的参与程度,改善活动必须反映在人事考核上。可加以设计目标管理、挑战意愿及对外发表等不同的评价项目,并以这些评价结果为基础,运用于个人、团队及组织单位上,再进行PDCA提升。
(一)对个人:确认目前的技能,明确未来应学习的技能,并纳入培训计划中。
(二)对团队:可将评价的结果反应到未来的改善主题上。
(三)对组织:透过合理的评价结果,可显示小团体活动的成果。


九、标准化与知识的活用及活动成果的评价
经由活动所得到的成果或知识要能「可视化」。「可视化」的作法有其不同方式,将活动成果书面化,是可视化的第一步,要善用计算机技术,例如使用数据库的方式,来整理活动成果,并将知识加以信息化,形成知识管理,以扩大及维持标准化成效。活动成果,若无法标准化,便失去其意义,因此必须让全员了解标准化的意义;另外,标准化的扩展也可以藉由发表会、交流会甚至设立标准化委员会来推广小组成果。
制造部门小组活动的评价,以质量、成本、交期、士气及安全等指针之目标达成为重点;服务部门的评价则以顾客满意度提升程度,顾客是否放心地接受服务为重点。此外,活动对个人成长、企业经验的累积是否有贡献,小组成员对职场的满意度或工作热忱是否增加,也应纳入考虑,并且在适当时机,公布小组活动之总效果。


十、小组活动的推动与运作
e-QCC的推动,最重要是经营层的承诺支持。制造部门的活动要重视培育圈长、辅导员及推动者,推动者需由熟悉现场的合适人员来担任,并制订符合实际的推动计划,对圈长、辅导员、圈员与管理者及推动者,都要纳入培训计划中。在服务部门,将小组活动视为业务的一部份,不要使小组活动与业务工作发生冲突,小组目标在于提高顾客满意度,同时藉由小组创造愉快的气氛,进而提升服务质量。
日本e-QCC观念的提出,不但让目前国内企业团体在推展QCC活动时能注入新的思维模式,也可以让企业团体的推动单位更能明确因应。但如何有效发挥e-QCC的功能,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展开行动实践


作者: Theme    时间: 2014-3-4 21:31
好文章。对QCC过程有新的认识




欢迎光临 精益大本营 (http://leantps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 X3.4